药店,拆零!?
日前,中央党校教授在《光明日报》发文,呼吁全社会杜绝“药盒里的浪费”,并建议从“药品拆零”做起。
无独有偶,2020下半年,央视、中国青年报、北京日报、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官媒密集刊文点名“药盒里的浪费”,呼吁药店“拆零销售”,公众的呼声也非常高,甚至北京市已经开始执行。
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,官媒、学者、政府密集发声,呼吁“拆零销售”,可见药品浪费已达到一个相当严重的程度。同时,这还表明,制止药品浪费的新政或已箭在弦上,呼之欲出。
药品浪费多,拆零销售难
日前,《光明日报》刊发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胡颖廉的署名评论文章《杜绝“药盒里的浪费”》(详见文末),重申药品浪费带来的危害。
文章指出,当前我国“药盒里的浪费”十分“触目惊心、令人痛心”。有研究估算,每年我国家庭过期药品达1万吨以上,货值金额以百亿元计。这不仅造成巨大浪费,还会造成环境污染,甚至带来过期药品回收后再次出售的安全隐患。
另外,“药盒里的浪费”还会导致医保基金流失。
文章指出,在公立医院改革和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,如果只是源头收紧而没能封堵住终端的“跑冒滴漏”,治理效能恐怕要打折扣。
制止药品浪费,虽然国家从2000年开始就呼吁拆零销售,但“现实却不尽如人意”。该文章作者曾调研过北京多家药店,尽管也看到一些店内拆零箱,但当询问100片装的黄连素能否拆分销售时,均得到否定答案。
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并非药店一人之过,而是治理陷入了监管引导、企业动力、民众意识的三重困境。
文章指出,治疗感冒、发烧、腹泻等的普通药品货值较低,其利润无法覆盖拆零成本,作为市场主体的药店缺乏动力。
同时,拆零还会带来药品污染、后续储存安全等风险,因此监管部门的原则性规定在实践中被药店模糊执行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更为重要的是,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,民众往往倾向于过度购药,以对冲身体健康状况的不确定性。
对此,胡颖廉在文章给出的建议是:以药品拆零为小切口,撬动药品浪费大治理,尽快形成政策、产业和社会相协同的治理体系,解决药品浪费问题。
一方面,从供给侧发力,药监、医保、医政等制度设计要有所倾斜,激发医院和药店提供药品拆零的内生动力,而不是开大处方或诱导性推销。与之相关的是技术创新,借鉴发达国家智能化拆零装备、中心药房配送等经验,提高民众获得社区药事服务的便捷度。
另一方面从需求侧入手,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药品就是保护环境、节约药品就是保障药品安全的良好观念,引导民众的科学购药意识和行为,逐步接受药品拆零销售。
“拆零销售”必然回归
总体来讲,《杜绝“药盒里的浪费”》这篇文章比较客观,对药品浪费的现状、治理以及建议都有非常全面的阐述,特别对“拆零”之困也有较为客观的分析。
正如文章所讲的那样,药品“拆零销售”是一个系统的工程,医院也好,药店也好,都是“孤木难支”,需要监管部门、药品经营者、公众甚至药企各方一起配合和努力才能真正达成。
前不久,搜药曾推送了几篇关于药品拆零销售的文章,引起许多药店人在后台留言,说出了自己担心的地方。
通过汇总,药店人主要担心拆零销售造成的用药风险、资源浪费以及处方来源等问题。
药品是特殊商品,对储存有极高的要求,对于一些不常用的药品,药店从拆开一盒药到全部销售,可能需要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,尤其是一些瓶装的片剂,拆开锡箔纸后,保存的难度更是大大提升,既可能影响药效或出现不良反应,提升用药风险,还可能因为长时间卖不出去,造成药品浪费,而这些成本,都需要药店自己承担。
不过,药店人也要注意,尽管拆零销售仍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,但回归已是必然。而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,是当前的市场和政策背景。
例如,与20年前对比,目前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程度,电子化的发展以及物流、存储条件的提高,已经可以完美满足药品拆零销售的各项要求。
更主要的是,随着“三医联动”改革的深化,特别是医保制度改革、医保基金强监管的推进,药品拆零销售更具有现实意义。
刚刚过去的2020年度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谈判,“灵魂砍价”再次出现,进一步说明医保部门对每一分医保基金“花向哪”“怎么花”“花多少”都锱铢必较。不过,就如胡颖廉所讲,如果只是从源头收紧而没能封堵住终端的“跑冒滴漏”,医保基金的严监管也恐怕要打折扣。所以,为了防止在终端浪费,推行拆零销售,也必然会出现在医保部门的规划之中。